沈阳药科大学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沈阳药科大学毕业证样本
遼沈陽藥科大學1931年始建於江西瑞金,前身是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關懷下創辦的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調劑班。1934年,學校跟隨紅軍長征,在兩萬五千裏征途中歷練,邊走邊學,邊學邊戰,「馬背上的藥箱」精神與光榮傳承至今,為祖國革命事業和藥學事業發展培養了十多萬名藥學專門人才,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藥科大學。
 
學校總占地面積143.4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74.9萬平方米。其中校本部(文化路)校區占地面積2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7.9萬平方米;鐵西校區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7萬平方米;南校區(本溪高新區)占地面積120.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5.3萬平方米。
 
學校目前已發展成為多學科、多層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藥學學府,設有藥學院、製藥工程學院、中藥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製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醫療器械學院、功能食品與葡萄酒學院、無涯創新學院、文體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亦弘商學院等12個學院。現有在校研究生3416人(博士生461人、碩士生2955人)、本科生8279人、成人函授生7242人。學校薈萃了眾多的專家學者,教職工1121人,其中教師668人,正高級職稱150人(教授145人),副高級職稱248人(副教授231人)。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藥學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全國藥學專業學位教指委委員1人,中科院「百人」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首屆青年教師獎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遼寧省領軍人才1人,遼寧省優秀專家12人,遼寧省攀登學者6人,遼寧省特聘教授21人,遼寧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遼寧省「院士後備人選培養工程」第二批人選1人,遼寧省優秀教師7人,遼寧省教學名師30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選41人,「興遼英才計劃」領軍人才14人,青年拔尖人才9人、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3個,遼寧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
 
學校始終以醫藥及相關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學校辦學定位、突出藥學學科優勢、堅持藥學教育主線,適度拓展本科專業布局,持續優化本科專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以藥為主,跨醫、工、理、管4個學科門類的本科專業結構布局。共設置21個本科招生專業、2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5個成人本專科專業。有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省級示範和改革試點專業建設項目50余項。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2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52門、省級精品開放課程19門、省級精品課程24門;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4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7個、其它省級實踐教學項目5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50項。
 
學校是國家首批獲得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有招收港澳臺地區學員及外國留學生、國內高中保送生資格。現有博士後流動站2個(藥學、中藥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藥劑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藥分析學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藥藥理學為遼寧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獲批遼寧省「建設一流大學」之一,藥學、中藥學分別獲批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國內一流學科」。學校學科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國內外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根據第三方評價2021年3月發布的數據,學校在全球高校和研究機構中進入前0.25%,世界排名1826位,國內排名134位;藥理學與毒理學、化學、臨床醫學3個學科穩定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藥理學與毒理學進入全球前0.066%,世界排名67位,國內排名第8,是遼寧高校國內排名最高、省屬高校中唯一進入全球前1‰的學科;化學進入全球前0.596%,世界排名863位,國內排名119位;臨床醫學進入全球前0.919%,世界排名4602位,國內排名110位。根據自然指數2020年排名,學校進入全國TOP200、排名第147位。近5年入選 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29人次,在「藥理學、毒理學和藥劑學」領域排名全國第一。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統計的近40年全球藥劑學文獻機構中,學校位居全球第六、國內第一。我校主辦8種學術期刊(英文刊4種,中文刊4種),期刊種類齊全,實行梯度化、集群化發展模式。其中,英文刊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AJPS)是國內唯一被SCI收錄的藥劑學期刊,位於藥學類JCR Q1區,2019年獲得科協「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項目資助(資助5年),並於2019和2020年連續兩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中文刊《沈陽藥科大學學報》為雙核心期刊,《中國藥物化學雜誌》為科技核心期刊。2020年,上述三本刊物同時入選中國醫藥衛生「核心期刊」目錄。學校辦刊歷史悠久,成績顯著。
 
學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秉承「以藥學研究為特色,向大健康產業全域延伸」的發展思想,建成了集科技創新、技術孵化、成果轉化、藥品監管服務於一體的「3+1」型藥物創新體系。體系擁有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基地54個,包括國家藥物創新綜合性平臺、國家藥品監管科學研究基地、基於靶點的藥物設計與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中藥質量控製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涵蓋了新藥臨床前研發完整技術鏈,部分功能與國家藥物創新體系接軌。
 
學校瞄準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在創新藥物設計與發現、藥物遞送系統開發、新藥篩選、藥物質量控製、中藥資源開發與利用、藥品監管科學研究等領域取得長足進步,多相脂質體、粉體學、中藥質量化學模式識別、腦科學研究、「配體包埋式」主動靶向納米粒、前體藥物、毒理代謝、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技術水平,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 項、二等獎 2 項,技術發明獎三等獎 1 項;獲得新藥證書137 個,其中一類新藥證書10個。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累計向企業轉化科技成果4400余項,合同額15億元,其中合同額超億元重大成果4項,幫助醫藥行業增加產值數百億元。學校聯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製藥企業,共同構建沈陽藥科大學科技園、遼寧省生物技術與生命健康產業技術研究院、遼寧省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遼寧省高等學校現代製藥產業技術研究院和遼寧省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等產學研合作平臺,實現科技成果與創新人才的有效供給。牽頭成立國家創新藥物產學研戰略聯盟、遼寧省現代製藥產業校企聯盟,成員單位近100家。
 
學校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與美國、英國、丹麥、俄羅斯、日本、韓國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72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加大海外人才的引智力度,建立了1個國家級引智基地,每年聘請幾十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或科研合作;積極拓展國家公派、聯合培養、交換學習、海外實習基地建設等國際交流項目;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深層次合作,引入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
 
新時期,沈陽藥科大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學校黨委「1,1,2,3,4」工作方針,製定了面向大健康領域,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多學科交叉、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藥科大學發展目標,明確了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國際交流合作為職能,以「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及紅色基因、紅色傳統為文化傳承,開創學校發展建設的新局面,為東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更新於2021年5月)遼沈陽藥科大學1931年始建於江西瑞金,前身是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關懷下創辦的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調劑班。1934年,學校跟隨紅軍長征,在兩萬五千裏征途中歷練,邊走邊學,邊學邊戰,「馬背上的藥箱」精神與光榮傳承至今,為祖國革命事業和藥學事業發展培養了十多萬名藥學專門人才,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藥科大學。
 
學校總占地面積143.4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74.9萬平方米。其中校本部(文化路)校區占地面積2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7.9萬平方米;鐵西校區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7萬平方米;南校區(本溪高新區)占地面積120.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5.3萬平方米。
 
學校目前已發展成為多學科、多層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藥學學府,設有藥學院、製藥工程學院、中藥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製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醫療器械學院、功能食品與葡萄酒學院、無涯創新學院、文體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亦弘商學院等12個學院。現有在校研究生3416人(博士生461人、碩士生2955人)、本科生8279人、成人函授生7242人。學校薈萃了眾多的專家學者,教職工1121人,其中教師668人,正高級職稱150人(教授145人),副高級職稱248人(副教授231人)。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藥學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全國藥學專業學位教指委委員1人,中科院「百人」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首屆青年教師獎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遼寧省領軍人才1人,遼寧省優秀專家12人,遼寧省攀登學者6人,遼寧省特聘教授21人,遼寧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遼寧省「院士後備人選培養工程」第二批人選1人,遼寧省優秀教師7人,遼寧省教學名師30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選41人,「興遼英才計劃」領軍人才14人,青年拔尖人才9人、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3個,遼寧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
 
學校始終以醫藥及相關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學校辦學定位、突出藥學學科優勢、堅持藥學教育主線,適度拓展本科專業布局,持續優化本科專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以藥為主,跨醫、工、理、管4個學科門類的本科專業結構布局。共設置21個本科招生專業、2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5個成人本專科專業。有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省級示範和改革試點專業建設項目50余項。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2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52門、省級精品開放課程19門、省級精品課程24門;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4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7個、其它省級實踐教學項目5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50項。
 
學校是國家首批獲得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有招收港澳臺地區學員及外國留學生、國內高中保送生資格。現有博士後流動站2個(藥學、中藥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藥劑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藥分析學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藥藥理學為遼寧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獲批遼寧省「建設一流大學」之一,藥學、中藥學分別獲批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國內一流學科」。學校學科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國內外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根據第三方評價2021年3月發布的數據,學校在全球高校和研究機構中進入前0.25%,世界排名1826位,國內排名134位;藥理學與毒理學、化學、臨床醫學3個學科穩定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藥理學與毒理學進入全球前0.066%,世界排名67位,國內排名第8,是遼寧高校國內排名最高、省屬高校中唯一進入全球前1‰的學科;化學進入全球前0.596%,世界排名863位,國內排名119位;臨床醫學進入全球前0.919%,世界排名4602位,國內排名110位。根據自然指數2020年排名,學校進入全國TOP200、排名第147位。近5年入選 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29人次,在「藥理學、毒理學和藥劑學」領域排名全國第一。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統計的近40年全球藥劑學文獻機構中,學校位居全球第六、國內第一。我校主辦8種學術期刊(英文刊4種,中文刊4種),期刊種類齊全,實行梯度化、集群化發展模式。其中,英文刊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AJPS)是國內唯一被SCI收錄的藥劑學期刊,位於藥學類JCR Q1區,2019年獲得科協「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項目資助(資助5年),並於2019和2020年連續兩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中文刊《沈陽藥科大學學報》為雙核心期刊,《中國藥物化學雜誌》為科技核心期刊。2020年,上述三本刊物同時入選中國醫藥衛生「核心期刊」目錄。學校辦刊歷史悠久,成績顯著。
 
學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秉承「以藥學研究為特色,向大健康產業全域延伸」的發展思想,建成了集科技創新、技術孵化、成果轉化、藥品監管服務於一體的「3+1」型藥物創新體系。體系擁有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基地54個,包括國家藥物創新綜合性平臺、國家藥品監管科學研究基地、基於靶點的藥物設計與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中藥質量控製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涵蓋了新藥臨床前研發完整技術鏈,部分功能與國家藥物創新體系接軌。
 
學校瞄準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在創新藥物設計與發現、藥物遞送系統開發、新藥篩選、藥物質量控製、中藥資源開發與利用、藥品監管科學研究等領域取得長足進步,多相脂質體、粉體學、中藥質量化學模式識別、腦科學研究、「配體包埋式」主動靶向納米粒、前體藥物、毒理代謝、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技術水平,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 項、二等獎 2 項,技術發明獎三等獎 1 項;獲得新藥證書137 個,其中一類新藥證書10個。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累計向企業轉化科技成果4400余項,合同額15億元,其中合同額超億元重大成果4項,幫助醫藥行業增加產值數百億元。學校聯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製藥企業,共同構建沈陽藥科大學科技園、遼寧省生物技術與生命健康產業技術研究院、遼寧省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遼寧省高等學校現代製藥產業技術研究院和遼寧省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等產學研合作平臺,實現科技成果與創新人才的有效供給。牽頭成立國家創新藥物產學研戰略聯盟、遼寧省現代製藥產業校企聯盟,成員單位近100家。
 
學校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與美國、英國、丹麥、俄羅斯、日本、韓國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72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加大海外人才的引智力度,建立了1個國家級引智基地,每年聘請幾十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或科研合作;積極拓展國家公派、聯合培養、交換學習、海外實習基地建設等國際交流項目;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深層次合作,引入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
 
新時期,沈陽藥科大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學校黨委「1,1,2,3,4」工作方針,製定了面向大健康領域,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多學科交叉、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藥科大學發展目標,明確了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國際交流合作為職能,以「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及紅色基因、紅色傳統為文化傳承,開創學校發展建設的新局面,為東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更新於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