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第四中学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江門第四中學畢業證樣本、高中成績單、建國前教育發展情況
 
江門市建市初期,中小學教育主要有三種形式。壹是私塾、學堂。雖然在民國初期,國民政府禁辦私塾,要求原辦私塾都要改辦學校,執行中央政府頒布的教學章程。但臨近鄉間仍為數不少。私塾有私人辦、族辦、村辦、聯村辦等幾種形式,又分為蒙館、中館、大館三個初、中、高級別。初級讀(三字經)、(千字文)、(神童詩),中級讀‘百家姓'、尺牘、(古文觀止)、唐詩宋詞,高級讀四書、五經、八股文等蒙館肄業後可升上中館、大館繼續深造。蒙館規模較小,學生壹般來自本村、本族,場地由村、族提供,聘請塾師 12 人,日常經費由學生家長江納或由村、族的集體資產收益中支付.中館、大館的規模則讓大,招生地域也可以擴大到周邊的村、族。二是教會學校.隨著江門在商貿發展,特別是對外通商口岸的設立,西方宗教逐步傳人並擴大影響.為了緩和與當地群眾和其它宗教的關系,爭取發展信徒,部分傳教士采取傳教與行醫、行善布施、舉辦學校和幼稚園相結合的方法,舉辦了壹批幼稚園和學校。其中,江門最早的教會學校是由江門賴神浸會在象溪路教堂二、三樓興辦的明德小學,招收學生100多名。民國13年,加美聯合長老會在北街創辦啟德女校和啟智男校。此後,在江門北街和範羅岡、象溪路壹帶,出現了教會學校比較密集的地帶,陸續創辦了培新中學等學校,在江門附近壹帶由教會創辦的學校、幼兒園就有8所,在校學生1300多人。
 
三是公立學校.江門建市後,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以及城市基礎設施有了長足的發展,發展教育成為當時政府的壹項重要任務,市政廳專門設立了教育課管理轄區內的教育事業。在此期間,規範的學制、專業的師資、科學的課程逐步完善。
 
到1949年,江門及鄰近鄉村共有小學79所,其中公立鎮中心國民學校1所,鄉立保中心因民學校22所,私人辦小學56所;在校學生4282人,每萬人口中有小學生612人。有初級中學6所,學生713人,每萬人口有初中學生76人。 江門四中地圖/div>
 
解放後到文革時用的江門教育
1949年10月底,江門五邑全境解放,百廢待興。萬事開頭難,要把舊中國學校變為新中國學校,把舊社會教育變為社會主義教育,困難重重。壹是當時五邑各地教育的攤於分散,性質不壹,有公立學校,如中心國民學校、保國民學校,有教會學校和私立學校,還有為數不少的鄉村私塾、義學等.這些學校結構單壹,許多校舍陳舊破爛,辦學水平低.二是教師隊伍復雜,知識水平低.小學教師多是初中程度,極少中師或高中畢業的;中學教師則極少是大專或本科畢業的.三是教學秩序極不正常.除上課不正常外,課程還是國民黨教育部所規定的,反動和封建內容充斥出材.四是廣大工農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出身當家作主人,但是工農群眾80以上是文盲,適齡兒童人學率也很低,亟待從文化上翻身.五是解放初期,教育經費未納人財政預算,基本由各級設法解決,教育經費極端困難面對新教育創建的重重困難,江門市根據中央政府“改觀舊教育,建立所教育”的號召,各級人民政府對舊體們學校認真進行了接管、整頓、改造和提高接管。五邑各地人民政府接管了當時所有的公、私立學校,而取消了私塾、義學的教育形式.江門市區和各縣接收的中小學校共有2033所,其中江門市區85所,新會縣 216 所,臺山縣89 1 所,開平縣 418 所,恩平縣189所,櫥山縣234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