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民族高级中学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連南民族高級中學畢業證樣本、高中成績單、基本概況
 
連南瑤族自治縣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連南縣境東西最寬47.5公裏,南北長73.5公裏,全縣土地總面積為1305.929平方公裏(其中瑤區面積1153.929平方公裏,占88%;漢區土地面積152平方公裏,占12%),折合195.88935萬畝.其中林業用地147.9187萬畝,占78.02%;農業用地10.2493萬畝,占5.4%;牧地17.9424萬畝,占9.46%;塘庫水面1.5166萬畝,占0.8%;城鎮、村莊、道路、廠礦用地4.0480萬畝,占2.14%;裸露石頭山7.9250萬畝,占4.18%。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1座,最高峰為金坑鎮的大霧山,海拔1659米。
 
氣候條件
連南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9.5°C,氣候溫和怡人,總降水量1660.5毫米,雨量充沛且雨熱同季。夏季盛行偏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因位於南嶺山脈南麓,山區立體氣候明顯,高山與平地之間溫差達4--5°C。連南縣的氣候四季分明,夏長冬短,春秋過渡快,春季陰冷濕潤,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 爽風清,冬季寒冷幹燥。
 
歷史沿革
連南瑤族自治縣,秦朝屬長沙郡,漢朝屬桂陽郡,三國、晉朝並入屬始興郡,南北朝歸陽山郡,隋朝屬熙平郡,唐朝、宋朝屬連州。元代改州為路,歸連州路,明代因之。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設理瑤同知,直廣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設瑤務處,管轄瑤族聚居區。民國16年,設立連陽化瑤局,隸屬廣東省政府。民國24年改安化管理局,民國35年,撤安化管理局置連南縣,連南之名於茲第壹次出現。   建國後,於1950年5月16日成立連南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縣府駐三江鎮,轄瑤區。1953年1月25日連山、連南兩縣合並,成立連南瑤族自治區(縣級),把原連縣的三江地區和陽山的寨崗地區(含今寨南鎮)劃入自治區版圖。1954年3月,原連山轄地劃出,恢復連山縣建置。1955年6月,連南瑤族自治區改稱為連南瑤族自治縣。1958年12月,又與連縣、連山、陽山縣合並為連陽各族自治縣,縣府設在連州鎮。1960年10月,陽山縣劃出後,連陽各族自治縣改稱為連州各族自治縣。1961年10月,撤銷連州各族自治縣。恢復連縣、連山縣、連南瑤族自治縣建置,屬韶關地區管轄。1983年地、市合並後,由韶關市轄。1988年1月劃入清遠市管轄。   連南境內,群山連綿,建國前,居住主要有瑤、漢、壯三個民族。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約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已傳播到連南,漢族人口已有相當的數量。在隋唐時期,連南地區已有壹定數量的瑤族居住,元代時已產生了獨特的社會政治組織--瑤老制。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沖”(排即大山寨,沖即小山寨)。這裏的瑤族,有過山瑤和排瑤之分。排瑤是因為瑤民習慣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疊,形成山寨被漢人叫“瑤排”,所以被稱呼“排瑤”;過山瑤則因為其祖先以耕山為主,“食盡壹山過壹山”,遷徙無常而得名。據民間傳說和史書記載,排瑤主要來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遊和洞庭湖地區。約在隋唐時期,他們祖先經辰州、道州等地,遷徙到連南山區結寨定居。過山瑤則在清朝時期分別從湖南和廣西遷徙到連南,新中國成立後,已建寨定居下來了。壯族則明朝正統年間後陸續從連山等地遷來連南定居。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各族人民友好往來,共同開發了連南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   連南瑤族同胞雖然僻居深山大嶺,但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對瑤族人民采用歧視和壓迫的政策,軍事上不斷進行圍剿,"梨其巢穴、種類無遺"政治上分而治之,把瑤族聚居地區分割到連山、連縣、陽山管轄,並買壹些瑤族上層充當他們的傀儡,制造瑤族內部矛盾;經濟上千方百計對瑤族同胞進行剝削和掠奪。加上瑤區內部糾紛叢生,械鬥不段,瑤長瑤練乘調解之機敲詐勒索,瑤族同胞的生活極為貧困,人口從歷史上號稱10萬減至剛解放時的2萬2千多人,瑤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仍保持古老封建社會原始狀態,民族矛盾十分尖銳。1949年解放軍解放了國民黨連南縣三江鎮,接著連南全境解放,瑤族人民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生存權利和自由平等權利。1950年4月,中共北江區委和專員公署決定組建中共連南縣工作委員會和連南縣人民政府,任命成崇正為書記兼縣長。5月16日,連南縣人民政府貼出成立布告。中共連南縣工作委員會和連南縣人民政府的成立,為連南瑤族人民實現區域自治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