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第十九中学新校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武漢第十九中學新校畢業證樣本、高中成績單、學校簡介
 
武漢市第十九中學,位於漢口自治街242號,原名“私立漢口聖若瑟女子中學”,由意大利天主教武漢教區嘉諾撒修道院院長柏博愛(意大利人)創辦的壹所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校。
 
這幢大樓是建築師沙西設計的,他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基本元素全部運用到了設計之中,因而聖諾瑟女子中學堪稱武漢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典型建築整個建築平面呈“U”字型,兩側對稱凸出。樓房立面采用三段式構圖,正面入口三開間設多立克柱式的門鬥,上設4根通貫二、三樓層的多立克式壁柱,中部窄條的窗形與兩側大窗相對,使建築更加活潑。墻面為紅磚清水墻,窗戶的上下粉白色,紅白相間,坡屋頂上覆蓋紅瓦。進大樓居中的主入口,進門的上方裝飾有帶宗教色彩的彩繪玻璃,給人壹種神秘的滄桑感。樓為內廊式布局,兩邊墻上懸掛著以辦學宗旨和育人教育為內容的巨大展牌,學校的走廊上貼有不同歷史時期的圖片,聯接起來就是壹幅百年名校歷史沿革的風情畫卷。這幢建築內部設計特別 重視教學功能這壹特點,過道很寬,最寬處超過4米,全部都是水磨工藝。樓梯寬闊並帶有轉角平臺,扶手欄桿均飾有雕刻,尤其是每層樓梯的首根水磨石棱型立柱,十分粗獷氣派。內廊兩邊均是教室。高大空曠的空間,給人壹種賞心悅目的享受。教室高4米以上,而且樓板都是夾三層,在天花板和樓板之間夾沙灰層,用於隔音。木地板全漆成紅色,玻璃門窗外還另安裝了百葉窗板。所有的門窗、地板、勒線、天花板飾線都是用的上等木料,且細部裝飾均獨具匠心。雖經百年使用,大部分仍保持完好。原來壹二樓教室的活動板壁加門,壁門底下有軸輪卡在鐵槽上,可以調整教室的大小以適應班級學生多少,現在已改成固定墻壁了。學校開辦之初為女子小學,後增設高小班。學校自設課程,除安排語 文、數學、史地、理化各課外,增加英文、手工、圖畫、音樂各課。
 
歷史沿革私立漢口聖若瑟女子中學
中國女性的風采,從來沒有像如今這樣張揚。回想100多年前,她們卻是連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女性地位的取得,最初體現於教育地位的確認。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從來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那麽從何時起,女子才可以進學堂接受新式教育,從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呢?在春暖花開的“三八婦女節”前後,長江日報記者走進武漢市第十九中學,拭去歲月的塵土,追尋武漢早期女子學校的蹤跡。武漢女子教育始創於19世紀70年代,在此之前受封建體制的禁錮和約束,廣大女性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目不識丁者十占八九。漢口開埠後,西學東漸,外國教會開始在武漢興辦女子學校,武漢的近代教育史從此翻開了新的壹頁,教會及所屬傳教士開辦的女子教育成為武漢近代最早的女子學校的發端。據初步統計,到解放前為止,武漢共開設有布倫女校、訓女中學、懿訓女中、聖羅以女子中學和聖若瑟女子中學等十多所各類女子學校。這些學校的創辦客觀上促使了武漢婦女有機會較早地接受近代科學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