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县第十三中学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寧鄉縣第十三中學畢業證樣本、高中成績單、基本內容新生(1954年—1958年)
  寧鄉十三中前身為歐氏可大完小。歐氏可大完小是大成橋公社(十壹區)歐氏宗族辦的壹所族校,位於大成橋公社歐家大沖袁家組,時任校長賀薰陶。學校主要吸納歐氏子弟前來讀書,所授不過《論語》、《四書》、《五經》等傳統國學,這種狀況壹直持續到1954年。1954年,歐氏可大完小搬至賀石橋公社碧塘大隊三陽塘,仍租用宗族祠堂辦學。1955年7月,寧鄉縣教育局正式接收歐氏可大完小,改名為“煤炭壩完全小學”,委派先進青年彭邵康同誌為校長,潘滌維同誌為教導主任,學制6年,有高小4個班,初小4個班,學生共有300多人,是當時的壹所重點完小。辦學初期,環境艱苦,條件簡陋,活動場地僅壹個院內操場,兩個籃球架。教師的辦公生活條件更甚。但是,學校有壹支奮發圖強、無私奉獻的教師隊伍,如劉昪平、賀伏齡、楊銳鑫、蘇啟湘等老師,他們都是通過了1954年縣人民政府對教師隊伍的層層篩選而聘用的,他們學識淵博,育人意識強。在當初百廢俱興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教育也面臨著重重困難,校長彭邵康銳意進取,註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提倡德智藝體並重,加強了教學的管理,制訂了教學計劃,精心組織備課,開展教研教改,建立考試的評價體系,教學秩序日趨正常,因而當時學風純正,教學質量有所提升,高小4個班,升入初中的人數比率達到近80%。同時,學校註重文體活動的開展,風氣相當濃厚,積極響應“文藝為人民服務”“文藝到群眾中去”的方針,組織開展了送戲下鄉、歌曲合唱等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到煤炭壩的各個礦區、鄉村進行巡回演出,得到了社會群眾的高度評價,並且組織教職工與礦區職工、周邊社員群眾進行各種體育比賽,豐富了師生的業余活動,又融洽了當地關系,更提高了煤炭壩完小的知名度,壹段時間,到學校來取經參觀的兄弟單位絡繹不絕。
  自政府接收以後壹直到1956年,學校領導在抓教師隊伍建設,加強管理同時,還特別重視對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入學,都要給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教育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學好為人民服務的本領。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深入,學校還貫徹教育為政府鬥爭、生產力鬥爭服務的方針,認真學習無產階級教育思想,克服教學上的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傾向,進壹步提高了廣大師生的思想認識。學生思想純正,良好的道德風尚逐漸形成,沒有發生過壹起非正常事件,並且壹批學生畢業後,即被當地政府吸納成為各條戰線上的精英和骨幹。
  創痛(1958年2月—1976年7月)
  1958年2月,陳巨勛同誌被任命為煤炭壩完小校長。此時,由於反右派鬥爭的不斷擴大和激化,不但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更給壹些教師造成了身心的損害,多名教師受到迫害,直到1978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才得以沈冤昭雪,徹底平反。在大躍進的極左路線中,學校在“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的導引下,基本上完全脫離了教育教學,相反批判教育不切合生產實踐,教育不服務於政治,教育脫離生產。並且響應“大煉鋼”“大集體”的運動,開展勤工儉學。師生停止壹切教育教學活動,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和生產勞動,在“左”傾思潮的嚴重影響下,學校開展“撥白旗”的群眾運動,極大地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教學上則不顧教學大綱原則及教學的科學規律,壹天學壹本書的情況不是怪事,忽視了雙基教學,教育教學質量嚴重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