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安江农校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懷化安江農校畢業證樣本、高中成績單、學校簡介
 
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農校紀念園,坐落在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溪邊村,占地310畝,建築面積21605平方米。安江農校紀念園前身為國立第十壹中學職業部,1939年始建於湖南省武崗縣竹篙塘甫公祠(今湖南省洞口縣)翌年為覓農場,遷至黔陽縣(今洪江市)安江鎮郊溪邊村勝覺寺舊址(勝覺寺為明代湘西三大古寺廟之壹,文革前毀)1941年1月由省接辦,更名為湖南省第十職業學校。1950年2月,湖南農業廳接管,定名為湖南安江農林技術學校。1953年,袁農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被分配來到安江農校,從事教學及雜交水稻研究長達37年之久。安江農校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雲,不僅培養了近萬名農科專業莘莘學子,也成為了享譽全球的雜交水稻發源地。以袁隆平為代表的雜交水稻科研團隊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攻克了壹個個難關,取得了壹項又壹項世界領先成果。袁隆平曾先後獲得第壹個國家特頂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聯合國“科學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國內殊榮。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並從此走向世界,對解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消除饑荒作出了重大貢獻。國際同行把雜交水稻研究稱為“東方魔稻”把袁隆平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把安江農校稱為雜交水稻發源地。
 
安江農校紀念園保留了1939年至1986年間所建的各類教學及科研設施,如袁隆平舊居,辦公樓,師生宿舍,校訓牌。雜交水稻溫室、圖書館、魚塘、試驗田、遊泳池。院內自然與人文景觀俱佳,各種樹木隨處可見,有珍稀植物園之稱。
 
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集科研、教學、文物展示,人文景觀,旅遊休閑與愛國主義教育於壹體,建築規模大,時代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這裏見證了袁隆平及其團隊在雜交水稻研究過程中的奮鬥足跡,是袁隆平重要學術思想和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人類稻作文明階段性歷史發展的物證。他為雜交水稻的研究推廣及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在世界科技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創造力,是壹處珍貴的文化遺產。
 
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及保護利用價值。
 
歷史沿革
中國雜交水稻發源地即原湖南省安江農校(現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安江校區)。坐落在雪峰山下、沅水之濱、有神秘的”物種變異的天堂”之稱的洪江市安江盆地。這裏古木參天,風景秀麗,果樹成林;這裏園前廣場寬袤,稻田成片,園後沅水流經,交通舟 ,環境幽雅清凈;這裏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我沃;這裏四季分明,平均氣溫17度,年平均降水量1378毫米,無霜期298天左右,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物種變異十分活躍,是辦學、育人、農業科研之佳地,也是物種變異的天堂,“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發源地”。 安江農校校園解放前是聞名湘西的古剎勝覺寺。1940年9月,國立第十壹中學職業部從武岡縣竹篙塘遷來安江鎮郊勝覺寺。1941年11月,國立十壹中學職業部改為“湖南省第十職業學校”。1950年11月改為湖南省農林技術學校“,1952年11月更名為“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這裏不僅是全省培養農業技術人才的搖籃,也是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的前沿陣地。1964年,安江農校遺傳學青年教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師開始在安江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著手對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揭開了安江農校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67年,湖南省科委正式把雜交水稻研究列入全省重點科研項目,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了中國第壹個雜交水稻研究小組。1970年,袁隆平老師的學生李必湖在海南首先發現“野敗”材料,為雜交水稻研究找到了突破口。之後,在袁隆平老師的具體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全國大協作,於1973年實現了雜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雜交水稻在湖南省安江農校研究成功並在全國推廣應用舉世矚目,袁隆平院士當之無愧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雜交水稻從安江農校發源並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