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中学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忠州中學畢業證樣本、高中成績單、學校簡介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忠州中學是重慶市重點中學(渝府〔2009〕8號文件),是名揚巴渝的百年名校。學校創建於1906年,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產物,是原四川省創辦最早的24所中學之壹。民國時期更名為忠縣縣立中學堂。解放初期,命名為川東區忠縣中學,忠縣第壹中學,1982年,命名為忠縣忠州中學,1996年批準為萬縣地區重點中學。2009年1月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重慶市重點中學。前身
 
19世紀末,面對世界的激變,壹批學者借鑒西方教育學理論,深刻反思中國舊教育,痛感科舉式的教育陳腐落後。在反對科舉制,批判舊教育中,人們認真研究中國教育的實際,逐漸確立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新教育的思想和體系。在“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壹思想的指導下,洋務派興辦的新式學堂,打破了儒學壹統天下壟斷教育的局面,推動了西方近代科技的引進和傳播,揭開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迫於形勢,1900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教育”,五年後,1905年9月2日,清廷壹紙上渝廢除了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開啟了現代教育。壹時,興辦現代學校,派遣留學人員蔚然成風。   清末,忠州是川東道直隸州,轄豐都、墊江、梁山(今梁平)三縣。在興辦新式學堂的浪潮中,1904年(光緒三十年),忠州和豐都、墊江、梁山三縣集資合辦忠州中學堂。校址在忠州北城三牌坊,即上世紀80年代的忠縣農訓班地址。忠州人沈樹楠(字韶九,郡學廩膳生)負責籌辦,校舍壹部分沿用楊氏舊宅,另新主建磚瓦木石結構四合樓房四進,1905年(光緒三十壹年)落成。
 
1906年春,忠州進士何榮楠擔任忠州中學堂第壹任堂長(又稱監督),因其東渡日本留學未歸,暫由忠州舉人陳光績(曾留學日本)代理壹學期。本學期招收忠州中學堂第壹屆新生200名,是為甲班。各縣學生名額按其出資多寡分配,忠州籍80名,豐都、墊江、梁山三縣各40名。遵照清政府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陰歷癸卯年)以日本學制為藍本制定頒行的《奏定學堂章程》(通稱“癸卯學制”)的規定,中學堂修業5年(15歲~19歲),招收高等小學堂畢業生。畢業考試仿照科舉形式,並按等級給予科舉出身資格。學制為五年。
 
翌年(1907年)春,墊江人李炳靈(字可漁,舉人。曾任德陽府溫江縣教諭、成都府教授)出任忠州中學堂堂長,招乙班新生100名;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春,招丙班新生200名;1909年(宣統元年)春,招丁班新生200名,始分文、實兩科;1910年(宣統二年)春未招新生。這年冬天,甲班畢業,考試及格的學生,仍仿前科舊例,分五個等級給予思貢、拔貢、副貢、歲貢和優貢等科名,可做教授、教諭,甚至州判、主薄之類的官職。   學堂創辦之初,根據新教育的思想,課程設置較多,以模仿日本為主,初具新學規模,既有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又有資產階級的社會科學。課程有修身、經學、國文、歷史、地理、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英文、體操、音樂等。其中經學讀春秋左傳,動物、植物、礦物散入物理、化學中,不另設科。教師(當時沿舊例稱為教習)大都是科舉出身的官紳,例如忠州人余熾六(字上卿,舉人)、沈樹楠(郡學廩生)、馮承澤(字筠軒,舉人)、肖樹榮(字蔭軒、拔貢)、毛蔚文(字薌陔,歲貢)、田百祿(廩生,現忠縣新生人)、鄧佐武(字少甫,副榜舉人)等。福建人楊景祁兄弟叔侄三人,分別擔任英文、算術、理化教師,號為三楊,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