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华侨中学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山東省華僑中學畢業證樣本圖由山東省教育廳、教育委員會統一印制發放,如需查看樣本點擊【山東省高中畢業證樣本】。
山東省華僑中學坐落在膠萊河畔的平度市新河鎮。是由旅居海外的519名華僑於1956年捐資興建的,建校至今,已走過了55年的歷程。
 
新中國誕生後,祖國蒸蒸日上,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海外僑胞被歧視被淩辱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愛國僑胞揚眉吐氣,深感做一個中國人無比自豪,從而激發了更加強烈的愛國熱情。他們身在海外、心系家鄉,決心興學桑梓,報效祖國,造福子孫後代。最先倡導者首推東南亞的愛國華僑,他們以“山東公會”的名義在僑胞中積極醞釀。一九五四年,孫鳳梧先生帶著僑胞們的委托,代表“山東公會”,回祖國正式向山東省政府表達了僑胞為家鄉捐資興學的心願,得到了省政府領導的高度贊揚和大力支持,並通知當時的蓼蘭縣政府。縣長陳洪明同文教科副科長王新德、民政科幹事王序五等熱情接待了孫風梧先生。後來,由蓼蘭縣縣長陳洪明、昌邑縣縣長盛永治主持召開了有教育、民政及歸僑代表參加的建校籌委會,具體商討辦學事宜。是年底,孫鳳梧先生向“山東公會”和僑胞們轉達了同政府初步商定的辦學意見。自此,寧祥雨等各位僑領風塵仆仆、不辭辛勞,奔走於僑胞之中,開始了積極的募捐活動。隨後,成立了由崔功堯先生出任董事長的學校董事會。
 
在國內,歸僑王捷臣、韓其寬兩位先生一面與海外董事會聯系,一面協助政府籌建學校。國內海外幾經協商,確定將校址選在周圍百裏的僑鄉中心,僅一河之隔的昌平兩縣交界處——平度縣新河鎮。當時的省委第一書記舒同為學校命名,並親筆題寫了“山東省華僑中學”的校牌。
 
1956年春,政府派王元三、姜德誌、王開棋、張國明等籌建校舍。同年秋,昌濰地委任命張子聖同誌為學校黨支部書記、史景芳同誌為校長,昌濰專署文教局派九名教職工到校籌備招生和開學事宜。當年招收了初中一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共計108人。十月,隆重舉行了第一個開學典禮。於是,長江以北唯一的一所華僑中學正式開學了,實現了華僑的最大心願。
 
僑胞們建校捐款共兌換人民幣30多萬元,政府利用這筆僑資分兩次共征地68畝,建校舍2264平方米。至1959年,學校已初具規模。是年夏,開始招收兩個班的高中學生——88人,全校在校學生達350人。至此,學校已成為一所遠近聞名的完全中學。
 
六十年代初,由於天災人禍,國家處於暫時經濟困難時期,教育進行調整,政府將昌邑縣蔔莊中學、平度縣灰埠中學撤消,學生轉入僑中,學校進一步得到充實和加強。此後,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好轉,教育事業有了較大發展,1962年,學校被確定為昌濰地區重點學校。“文革”前,學校的辦學規模、招生範圍和數額逐年擴大,高中在校學生有四個班,初中在校學生有12個班,共800余人,教職工80余人。全校師生員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教育規律辦事,教學質量逐年提高。1965年,高中四級的升學率已達75%,列平度縣第一名。學校乒乓球隊連續獲省、地、縣冠軍或亞軍,曲雲波同學獲山東省三級跳遠少年組冠軍。各項工作蒸蒸日上,學校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