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第五中学 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沙縣第五中學 畢業證樣本、高中成績單、簡介 沙縣五中坐落於鐘靈毓秀的青州造紙廠生活區學村山上,校園環境優美,清幽宜人。學校建築依山勢而築,盡顯雄姿。校園內林木扶疏、曲徑通幽。正是啁啾鳥語怡學人情懷,朗朗書聲振五中精神。 學校前身為青紙子弟學校,創辦於1960年,1969年開設初中,71年開設高中。於1993年通過省級評估被授予“省三級達標學校”。1998年,學校與青州紙廠進行廠校剝離,更名為沙縣第五中學,歸屬於沙縣教育局,直接面向社會,發展規模逐步擴大 所授榮譽 長年來,學校積極推進學校的發展,辦學成效顯著。先後獲“省中小學學籍管理先進單位”、“省體育衛生先進單位”、“省中小學校園綜治先進集體”、“省中小學示範圖書館”、“市養成教育德育特色學校”、“市綠色學校”、“市創建平安校園先進單位”等稱號,曾在1995年和2000年兩次被授予“省級文明學校”,現為三明市文明學校。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學校逐步形成“養成教育”和“綠色學校”的辦學特色。  近些年,學校在秉承傳統的辦學特色的同時,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2001年11月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福建省10所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聯系學校”,2002年3月又確定為“福建省80所青少年道德建設研究試驗校”, 2006年被評為沙縣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先進單位,且年年獲縣委縣政府授予的“素質教育先進單位”稱號。 歷屆英才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教學成績突出。初中中考及格率、優秀率年年名列沙縣前茅,高中高考成績屢創新高。2004年本科上線首次突破百人大關,林聖輝同學獲三明市理科總分第壹名;2006年林淑蘭同學獲沙縣文科總分第壹名;2008年本科上線突破200人大關,姚冰同學獲沙縣文科第二名,劉家傑同學獲沙縣理科第三名。專科以上上線率每年均在90%以上。五中堅持讓每壹個學生成材,給每壹個學子堅定而充實的人生之路打造了壹個良好的平臺。 教學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141人,其中高級教師22人,中級教師59人;具有研究生學歷1人,本科學歷109人;縣學科帶頭人14人。全校共3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784人。期中初中12個班,530人;高中27個班,1254人;學校辦學條件優良,教學設施先進。占地面積35200平方米,校舍面積28000多平方米,擁有250米田徑場和壹座8000平方米的綜合科技實驗樓。配備了近300臺電腦,兩座專用語音室,多間多媒體教室和理化生實驗室,以及音樂、美術、勞技等專用教室,還擁有壹座天文觀測臺。實驗儀器和設備達國家I類標準。學校還建有計算機校園網和校園廣播網。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優質的硬件條件,保證了學生學習途徑的現代化、多樣化。學校圖書館為“省中小學示範圖書館”,藏書7萬余冊,同時配備了環境優雅的圖書閱覽室和含有30萬冊電子圖書的電子閱覽室,讓同學們盡情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盡享讀書之樂。 教學理念 學校堅持以“人本創新、德育為重、質量強校、務實發展”為辦學理念;確立“立誌、拼搏、篤學、達材”的校訓;明確學生以“勵誌、律己、明禮、誠信”,教師以“鑄魂、精業、嚴謹、奉獻”的辦學宗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行為、健康的心理”的德育目標,以及“增強學習信心、培養學習習慣、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學校堅信,隨著學校的發展,壹定能給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給每壹位五中學子的理想插上垂天之翼。  追風趕月向未來,春華秋實在五中,學校正邁著堅實的步伐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校史 沙縣第五中學(簡稱 “沙縣五中”)前身為福建省青州造紙廠子弟學校,創建於1960年9月;最初,開設小學,4名教師教60多名職工子女。1969年9月增辦初中班,1971年9月,增開高中部。40余年來,在工廠和上級教育部門的關懷、領導下,經過學校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學校教學、教育、教研、後勤、管理等工作與時俱進,不斷攀升臺階,人數擴大,質量提高,1988年以來高考升學率均超過50%,向高等院校輸送了壹批批合格人才,為工廠和社會培養出壹批批較高素質的勞動者,1994—1995學年中學評為省普通中學 “三級達標學校”,昂首跨入省重點中學行列; 1999年學校獲省“文明學校”稱號,是沙縣當時唯壹壹所省級文明學校。1997年附屬小學、幼兒園先後獲得省 “示範小學”、 “標準幼兒園”光榮稱號。  全校占地面積23160平方米,現有中學20個教學班,學生900人,教工82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8名、壹級教師24名;附小12個教學班,學生540人,教工35人,其中,小學高級教師12名。1971年建立黨支部,全校現有34名共產黨員,學校黨支部連年評為工廠先進黨支部;93—94學年被評為縣先進黨支部,2002年7月成立團委(團總支1986年建立),現有共青團員480名,其中,教工團員22人,學生團員458人。  四十幾年間,學校沿革經歷了下列五個時期: 第壹階段 :初創時期,1960年9月-1966年8月。  青州造紙廠1958年籌建,次年5月 “下馬”,10月又復建並列入省重點工程,壹茬茬工人、技術人員和行政幹部來到建設工地,為解決職工子女 “上學難”、替職工排解 “後顧之憂”,工廠創辦了子弟學校,林清波為學校負責人,開設小學壹、二年級兩個班,任課教師4人,學生60多人。1961年下半年工廠再度 “下馬”,至1962年全部停工,許多職工被下放或分流,學校雖未撤消,但 “風雨飄搖”,未能正常開展教學等活動。1965年初工廠第二次重建,新職工又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給學校註入生機與活力,師生隊伍得到擴大,領導力量獲得加強,教學秩序走上正軌。 第二階段 :動蕩時期,1966年9月-1976年8月。  十年“內亂”,工廠遭浩劫,學校受沖擊,在所謂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樹立“白卷英雄”、散布“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代裏,學校增開初中、高中班,但教學秩序不正常,教學質量沒保證,壹批批畢業生先後到農村插隊落戶,接受所謂“再教育”。 第三階段 :恢復時期,1976年9月-1986年8月。  “文革”結束,撥亂反正,高考恢復,在工廠和省輕工業廳等上級領導關心和支持下,短短幾年,學校恢復了教學常規,增強了管理力度,校園面貌為之改觀,初考、中考質量提高,陸續有部分學生考上大中專院校,其中,79屆柯永同學以三明市第壹名成績錄取中國科技大學。  由於十年動亂的壹些錯誤觀念及其做法未被完全糾正,加上許多兄弟中學迅速走上正軌,本校諸多弱點如師資嚴重不足(1986年夏天,教初三、高三的兩位政治教師先後得病,竟壹時找不到老師上課);英語聘請工廠技術員、生物則請醫院醫生來上課、設備陳舊、管理滯後等暴露了出來,高考升學率低下(81、83屆各只考進壹個大學生,82、85屆因中學改制,本校沒有高中畢業生,86屆5人考進大學)引起“信任危機”,人心思“走”。學校領導班子號召全體教職工,埋頭苦幹,臥薪嘗膽,爭取用3—5年時間改變落後面貌。 第四階段 :發展時期,1986年9月-1998年8月。  面對辦學存在的困境與實際問題,工廠和省輕工業廳領導十分重視,到學校調查研究,多次召開會議商量解決學校辦學問題。1987年6月,工廠制訂並實施提高學校教學質量11條措施:從沿海地區聘請有經驗的退休老師,以優惠條件引進中、青年教師和師範院校應屆畢業生來校任教,調節師資緊缺和學科不平衡;挪出壹幢職工宿舍(7號樓)為“教師樓”,幫助單身教工解決“住房難”問題;籌集並劃撥資金興建中學新的教學樓、修繕小學教學樓和開辟操場跑道;完善教育教學設施;對考上大中專院校的職工子女予以壹定的獎勵等。  從1986年9月開始,工廠先後給學校撥款350多萬元,圓滿完成中、小學教學樓的新建與改建任務,陸續聘來7名退休老教師到校擔任壹些薄弱學科的教學,調入和吸納十幾名中、青年教師、師範院校畢業生,學生樹立“為振興中華而拼搏進取”的觀念,辦學水平明顯提高,“三考”(初、中、高考)成績捷報頻傳,高考升學率1988年首次突破50%;之後,年年保持在50%以上,其中95屆高達近90%。有的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中、小學及幼兒園步入省重點中學、示範小學、標準幼兒園的先進行列,還陸續獲得省市“文明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學校”、“學籍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多名中小學教師榮獲全國、省、市教委的表彰、獎勵。 第五階段 :穩固時期,1998年9月-2002年8月  按上級要求,學校於1998年8月從工廠(青紙)分離,歸沙縣管轄,更名為“沙縣青紙中學”,附小為“沙縣青紙中學附小”(幼兒園未分離,仍歸工廠)。2001年4月,又更名“沙縣第五中學”,同年7月附小亦為“沙縣五中附小”。這期間,學校領導班子得到更新、充實,壹批年輕、骨幹教師充實到校及處室領導的崗位。  對管理體制的變化,校領導組織教工認真學習有關文件,統壹認識,適應“轉軌”,加強紀律,狠抓教學質量並出臺了壹系列管理措施,確保學校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齊頭並進,使學校在穩定的基礎上得以進壹步發展,1999年至2002年“三考”水平穩中有升,均名列沙縣前茅,工廠和地方均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