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文献中学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莆田文獻中學畢業證樣本、高中成績單、百科名片編輯
 
莆田文獻中學創辦於1987年,,取意於”展現’文獻名邦’教育特色”.學校辦學歷史雖短但發展迅速,成為城區普及初中教育的骨幹學校。學校位於市區荔城路、梅園路、石室路、筱塘路的交匯處,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校園總面積22671平方米(約34畝),校舍建築總面積11640平方米.綠化面積7431平方米,覆蓋率達33.6%。擁有有師生宿舍壹座,標準教室36間,閱覽室400平方米,藏書約2萬冊。科學樓內設有實驗室、電腦室、語音室、多媒體階梯教室等,還有300米6跑道的環形塑膠運動場,教學設施齊全。
 
校園介紹編輯
城廂區文獻中學創辦於1987年,位於市區中心荔城路,梅園路、石室路、筱塘路的交匯處,是城廂區普及初中義務教育的骨幹學校。2004年,該校被評為福建省第壹批“普通初中示範學校”。近年來又相繼獲得“省級綠化紅旗單位”,“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實驗學校”,“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培訓基地。”
 
文獻中學校歌編輯 鯉魚山麓,綠樹紅墻,我們懷著遠大的理想,相聚在美麗的校園。團結求實,嚴謹創新,是我們的傳統,我們的傳統。品學兼優,不息自強,我們要做民族復興的橋梁,復興的橋梁。鯉魚山麓,綠樹紅墻,我們懷著遠大的理想,相聚在美麗的校園。團結求實,嚴謹創新,是我們的傳統,我們的傳統。品學兼優,不息自強,我們要做民族復興的橋梁,復興的橋梁。   下磨溪畔,書聲瑯瑯,我們揚起青春的風帆;遨遊在知識海洋。求知做事,共建發展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學好本領,造福梓桑,我們要做民族復興的棟梁,下磨溪畔,書聲瑯瑯,我們揚起青春的風帆;遨遊在知識海洋。求知做事,共建發展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學好本領,造福梓桑,我們要做民族復興的棟梁,復興的棟梁。   評註:此校歌創作於1998年,文獻中學校長林伯欽作詞,李向京譜曲。文獻,其意取自“文獻名邦”;莆田古時讀書成風,南宋狀元黃公度《學記》有雲:“莆文物之邦,自常袞入閩後,延禮英俊,儒風大振,僻在南隅而習俗好尚,有東周齊魯遺風。”促成了莆田“科名之盛,甲於閩中”之譽。後明代嘉靖十年(1531),莆田知縣王鉅改“善俗坊”為“文獻名邦”坊。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縣徐策豎“莆田文獻”、“海濱鄒魯”二坊,萬歷十六年(1588),知縣孫繼有將二坊改為“壺蘭雄邑”坊與“文獻名邦”坊。莆田成為文獻名邦,究其根源乃是莆田千百年重視文化教育的結果,文獻中學取名“文獻”之意可謂深遠。鯉魚山,在石室山下,其山狀如鯉魚,俗語雲:“鯉魚躍龍門”,現鯉魚山已被房屋所掩映而沒。下磨溪,古稱上溪,源自林葬坑,與木蘭溪匯合,是市區唯壹的內流河。蔡襄《丙申(1056)五月遊興化 門上溪》詩雲:“尋溪因過上溪遊,雨後溪渾水亂流。”梓桑,又稱桑梓,《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邊常栽的樹木,詩的原意是,見到了桑梓,引起了對父母的懷念。這裏代指故鄉。復興,恢復過去的興盛。棟梁,房屋的大梁,比喻擔負國家重任的人。《南史·王儉傳》:“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梁氣矣,終當任家國事。”栝,木名即檜,柏,樹名,豫章,即樟樹。整首校歌追求情景交融,將美麗的莆田自然景色和校園風光融入其中。並將“團結求實,嚴謹創新”的校訓與“求知做事,共建發展”的教育理念有機聯系。展示了莆田學子讀書的場面,勉勵學子要勤奮讀書,將來為家鄉、為祖國,為民族作有用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