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高级职业中学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致贫原因既有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劣的一面,更有人口负担重、农民就业低的一面。近年来,临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努力变人口负担劣势为人力资本优势,促成了“十万大军出临县、劳务收入过亿元”的格局。2003年,全县常年在外务工农民达到7万人,季节性外出务工达到3万人,共占到全县劳力总数的45%;劳务收入达到1.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260元,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劳务输出已成为全县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门路,农村脱贫致富的现实途径,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建校历史编辑 播报
变谋生手段为脱贫战略
临县的基本县情一是农业资源禀赋差、超载严重。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有关标准测算,资源负载率仅为每平方公里7人,实际负载191人;二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全县22万农村劳力有14万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三是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严重。全县总人口57万,是全省第二人口大县。50万农业人口有30万人生活在国定贫困线以下。这种“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严酷现实,迫使我们必须为广大农民寻找临县之外、农业和农村之外的就业空间和增收途径。
2001年9月,省委书记田成平到临县扶贫考察,明确、提出对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大规模转移的设想。之后,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就临县扶贫工作召开专题会议,把劳务输出确定为临县的“六大增收工程”之一。地委、行署及地直部门从各方面给予临县具体的指导和多方面支持。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及时理清了思路,抓住了要害,出了“通过规模化的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步伐”的重大战略决策。围绕这一决策,县里制定了“1000万吨煤焦支撑临县,100万亩红枣覆盖临县,10万大军富裕临县,1座新城装扮临县”的五年规划,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将劳务输出提升为减少农村人口,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进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小康建设的治本举措。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临县劳务输出实施方案》,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高规格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积极打造劳务输出的政策平台,促使全县劳务输出由发端时农民自发开展的谋生手段变成了政府主导下增收脱贫的宏伟实践。
打造劳务输出的市场平台
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县委、政府将主要职能定位于中介服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帮农民找“婆家”,力求通过扩张市场需求,拉动劳务输出:一是千方百计帮农民联系输出门路。利用县委、县政府在信息、信誉、人才和社交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缔结友好单位、省地下乡扶贫、组织临县籍人士联谊会、洽谈会和亲情会等多种形式,书记、县长亲自上阵,科级干部实行“任务包干制”,向用工单位推荐民工、联系订单。仅2003年,与大运高速公路、汾柳高速公路、阳城电厂和西铭煤矿等8个用工单位输出劳务2000人次,向蒙牛集团等12家企业输出劳务800余人次,零散输出5600人次。县委、县政府还明确要求:凡与临县进行各类合作的单位和企业,必须把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临县民工作为先决条件。霍州煤电集团开发临县煤炭,一次性安排农民工123人。白象方便面厂榆次分厂先后录用临县民工63人。二是千方百计给农民提供用工信息。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收集、筛选、发布用工信息。仅2001年以来,通过印制简报,利用手机、传真、电脑和热线电话等方式,及时发布有价值信息2060条,促成输出119批,占到三年输出总批次的18%。三是千方百计推动劳务输出中介化。县政府专为劳务输出设立了太原办事处。支持民间组织成立了太原劳务服务中心、青年创业服务中心和慧通劳务中介所等六个中介机构,年输出劳务8000余人次。培养出了100余名劳务输出经纪人,在县劳动局的统一管理下,依托太原商会开展业务,2003年输出劳务12000余人次。市场份额的扩大对我县劳务输出产生了很强的拉动作用。务工地域由起步时的本区本省扩展到北京、上海、深圳、呼市、兰州、昆明和新疆等25个省(市、自治区);从业范围由原来以擦鞋、摆摊、做泥水活为主扩展到开饭店、跑出租、搞房产、做贸易、经营园艺花卉等各行各业。创业规模涌现出投资千元以上的企业50多家。进城农民兴办的鑫特鑫服装连锁店在、全国下设分店107家;青丽旅游开发公司仅晋祠村一个项目引资2亿、多元;吴继明的三个公司和一个分厂投资额达2000多万元。“昔日打工仔、今朝大老板”不再是神话,已成为了临县进城农民的真实写照。
变体力型劳务为素质型劳务
在全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农民进城必须凭借其劳务产品的质优价廉取得竞争优势、“抢”饭吃。围绕提高竞争力的目标,一是狠抓劳动技能培训。依托地区农校、技校,兴办了县职业中学和白文职业技校两大基地,建成了“县有网、乡有站、村有点”。的培训网络。以职业教师、职业技师为主,吸纳回乡度假的大学生、特长生参与,建成了一支专长显著、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紧紧咬住劳务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向,开设了从建筑、修理、餐饮、驾驶到计算机操作、特种技艺等一系列课程,真正体现为市场“量身定做”人才。二是狠抓基本素质培训。推行“持卡”制度,委托司法部门在农民进城前对其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法规培训,培训合格发给证书后,方可出县参加有组织的打工。在输出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安排专职联络员,规范输出人员行为,发现问题限时解决。三是狠抓品牌培训。向外出农民灌输“品牌就是市场竞争制高点”的理念,要求每一个外出农民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临县声誉,以提高输出成功率和用工单位回头率。三年来,全县共培训农民1.5万人,滚动培训3万人。输出品位的提高带来输出规模的扩张和输出收益的大幅度增长。涌现出白文、大禹、三交和湍水头等11个劳务输出专业乡(镇)和沿川52个专业村。白文镇秦家坪村127名劳力已有50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均年工资收入超过8000元。白文职中与苏州虎丘公园合作一年后,对方相当满意,签订了长期合同,每年收入近20万元。
变无序流动为有序输出
一是对全县劳务资源摸底建档。建档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培训状况、技能专长、就业意向、输出情况和有无不良记录等15项。底数一村一册、一乡(镇)一编,汇总到县劳务输出办公室,上网备索。二是加强对劳务输出的行业管理。县劳动局加强了劳动执法监管,启动了“输出准许和登记制度”,积极向规范化管理迈进。建立了劳务输出风险基金,对因信息不准给农民工带来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共青团、工会和妇联等单位主动介入,发动输出人员以党团员和有一定成就的输出人员为核心,联结成工会性质的群团组织,使打工农民由弱势个体联结成为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强势群体。三是为务工农民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县劳务输出办公室组织政法部门组成法律支持中心,开展“帮助农民兄弟志愿者行动”,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帮农民对其合法权益、人身安全、工资支付和劳保待遇等问题进行专业审核;出现劳务纠纷后,主动代理农民工通过法律渠道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对外出创业户给予必要信贷支持。贷款数额500--3000元不等,时间期限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以中长期为主,体现政策支持。这些激励措施产生了超预期效应,许多外出务工的“游兵散勇”主动要求“受编”、合力创业。曜头、桐村的23名农民组织起来在北京创建了蔬菜一条街,沿川500余名司机编队闯太原开出租;白文100多名农民在太原服装城搞批发、零售,全县近8000名农民打入太原药材市场,都成了一定气候。
变农民“独角戏”为全县“大合唱”
一是调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 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全县成立了四大工作委员会,具体领导、统筹协调全县劳务输出工作。17个重点乡镇,层层成立了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机构,层层落实了责任制,并将年终责任制考核的分值由5分提高到10分。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把劳务输出作为部门、乡村的“试验田”,用新的政绩观进行评价,并实行量化考核和奖惩兑现。二是调动部门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对劳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公安、工商、税务、金融和保险等15个涉及部门的具体职责、服务标准和工作纪律都做了严格规定,明确要求对务工农民带着感情进行帮扶,办理业务给予方便,不得敷衍塞责、借故推诿。违者,由县纪检委书记直接受理、亲自查处、三日内答复,并妥为善后。三是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全县每年组织一次“输出功臣”评选活动,出台了务工农民土地转包、“两工”减免等优惠政策,成立村级治安联防队重点服务男劳力外出户,全力促成有利劳务输出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