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南召第壹中學畢業證樣本、高中成績單、校史概況
 
1938年春,國民黨左派人士張了且在開封創辦的現代中學因當地淪陷被迫遷至南召縣李青店(今南召縣縣城),為培養抗日軍政幹部,中共南召黨組織通過校董袁俊峰在原國清寺(即本校前院)續辦現代中學。從1938年至1940年,先後培養出抗日幹部300余人,現代中學因此被譽為“小抗大”,為中華民族之崛起做出了壹定的貢獻。
 
辦學規模
南召解放後,縣政府於1949年3月7日行文建立南召縣立中學,名譽校長郭來源(當時是教育科長),校長趙桂彬(教數學、理、化、生物),教師李賓南(教政治、史、地、語文),學生26人,設壹個班,分壹、二兩個年級,實行半日制復式教學,所以有“兩個校長,壹個教師,半個學生”的說法。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1952年,學校初中班發展到12個班,學生636人,教職員工34人。1953年,學校改名為南召縣第壹中學,校長張紀功。1954年秋,學校建立了黨支部,張校長兼任支書。到1956年8月,增加了兩個高甲班,學生100名,初中發展到18個班,學生822人,教職員工增加到51人,學校更名為南召縣完全中學。這時中共南召縣委為了加強對南召完中的領導,先後選派縣委委員江德先,李東源到學校擔任黨支部書記。到1960年高中增加到14個班,初中增加到16個班,共有學生1291人,教職員工65人。1961年後,根據中央關於“發展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學校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到1966年,全校保留高中9個班(每屆3個班)、初中12個班(每屆4個班),共計學生1032人,教職員工85人。
 
人才培養
由於學校能夠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學生的政治思想、學業成績、體質狀況均達到南陽全地區的先進水平。在“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指導下,學校開展勤工儉學和勤儉辦學活動方面,也取得了優異成績,曾受到團中央和省地委的多次嘉獎。地區教育局曾兩次組織現場會。在這裏總結經驗。從1959年到1965年,高中共畢業學生455名,其中升入大專院校的323名;其余有的走上農業戰線,有的參了軍,當了工人,當了幹部。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踏實勞動,刻苦學習,積極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表揚。因此曾被確定為省重點學校之壹。
 
發展
1966年6月22日,“文化大革命”在南召完中開始了。校長、教導主任、總務主任、團委書記、教研組長、有名望的教師和歷史上多少有些汙點的人統統被戴上種種罪名,被批鬥、靠邊站。1968年底,這所學校被拆散,有些教師被迫趕回家鄉或其他公社任教,學校財務(包括圖書、儀器、桌凳等)被9個公社分走,校舍被駐軍占用大部分。1969年春學校改名為城關城郊完中,其中高中三個班,初中八個班,高初中學制改為二年,教職員工42人,學生共604人,校革委主任陳寶夫。1972年駐軍撤出學校,校舍有所增加,高中增為8個班,初中仍為8個班,共有教職員工68人,學生915人,校革委主任王之斌。從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至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為止,在這十年的浩劫之中,前三年基本沒有上課,後七年雖然斷續上課,但由於“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種種謬論(如“讀書無用論”、“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寧要無文化的勞動者,不要有文化的剝削者”、“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知識越多越反動”等)幹擾和破壞,教師欲罷不忍,欲教不能,學生勤學則受批,不學則光榮,從而使學生所得甚少,貽誤了壹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