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县第三中学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臨沂縣第三中學畢業證樣本、高中成績單、名稱由來與變更"山東省臨沂縣第三中學",始建於1956年春天,校址在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朱陳村西北角魚梁溝畔,與湯頭"二中"是孿生姊妹學校。當時該兩校與臨沂壹中南北成壹線,為縣內僅有的三所公辦中學。又因"三中"較現在的臨沂三中(原名"五七"中學)建校早,所以人們習慣稱她為"朱陳老三中"。1972年農村中學廢數字排序,冠以地名,遂更名為"臨沂縣朱陳中學"。1977年秋該校遷往公社駐地羅莊,又更名為"臨沂縣羅莊中學"。1988年9月又稱"羅莊高級中學"。羅莊建區後,該校於1996年改稱"羅莊區第壹中學"...創建與發展五十年代初期,國家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文化教育事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高潮。1955年經山東省教育廳批準,決定創建"山東省臨沂縣第三中學",於是1956年春三中就破土動工了。當時國家撥款五萬元,由吳壽民、劉玉芳和李克俊同誌負責籌建。同年暑假前第壹期工程竣工,占地面積37.5畝,建築結構按蘇聯農村普通中學圖紙施工。暑假學校開始招生,第壹級四個班,學生217人,8月15日開學上課。當時學校屬省立,由臨沂專署文教科主管。   1957年和1958年,學校連續擴建,隨擴建隨招生。至1958年6月,學校按圖紙全部建成,三年國家共撥款十五萬元。暑假後學校已招齊12個教學班,學生共612人,其中男生516人,女生96人。學生來源多系臨沂西南之付莊、羅莊、朱隆、九莊、涑河、冊山、白莊等公社,少有蒼山縣東北部之神山、迷龍等公社。   【條件與規模 】   經過三年的連續建設,三中已經具備良好的辦學條件。計有辦公室18間,教室36間,教職員工宿舍18間,學生宿舍54間,圖書室2間,閱覽室3間,儀器室2間,實驗室3間,音樂教室3間,傳達室2間,夥房9間,共計校舍150間。同時擁有教學儀器350件,藥品85種,體育器械25件,文娛器材15件,醫療衛生藥械壹部分,圖書室藏書7300余冊。學生課桌凳361套,雙人床361張。晚自習照明采用汽燈,每班壹個。學校有校長1人,副校長1人,教導主任1人,總務主任1人,教職工共37人,壹、二、三年級各4個班。學校以後每年招新生2壹4個班不等,至文化大革命前,班數始終沒有超過12個。   【學制與課程 】   學校從創建到1966年文革前的十年間,只招初中,學制均為三年制。課程設置:政治、語文、俄語、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植物學、動物學、生理衛生、體育、音樂、美術、勞動等,使用全國統編教材,每周授課30-34節。1956年語文分為文學和漢語,58年暑假後又合並為語文。生活困難時期取消了藝體課,藝體教師下夥房勞動,61年藝體課又恢復。學校初創的前兩年,第壹任校長為盧銘三、副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為尹松若。他們精通業務,作風正派,辦學經驗豐富,治學態度嚴謹。在他們的領導和影響下,教職工政治上積極上進,教學上嚴肅認真,學生遵守紀律,學習刻苦,全校上下形成了壹個團結戰鬥的集體,為三中的發展創造了壹個良好的開端。   歷經的政治運動朱陳"老三中"是在五十年代中期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的高潮時期誕生的,從此她就伴隨著祖國的命運走上了艱難曲折的歷程。   【整風反右】   1957年全黨開展了大規模的"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該校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積極響應,於當年12月開展了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為防止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乘機向黨進攻,根據上級指示,又於1958年3月在教職工中開展了反右派鬥爭。由於"左"的錯誤影響,反右鬥爭被嚴重地擴大化,壹位學校領導和兩位教師被錯劃成"右派分子",沈冤22年,另有部分教師也遭到殘酷鬥爭,嚴重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   【大躍進 】   大躍進年代的壹個突出特征就是大煉鋼鐵。1958年5月,黨的八屆二中全會後,全國掀起了大煉鋼鐵的熱潮,該校師生600余人投入了大煉鋼鐵的運動。學校起了教室的磚,建了壹座煉鐵爐(末點火),學生揀鐵礦石,砸鐵礦石,白幹夜戰,付出了巨大努力。同年學校還參加了湖西崖到朱隆、臨沂到付莊公路的築路工作。在修付莊村西的壹段路時,需填平壹個深坑,全體師生奮戰4天4夜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肩磨破了,眼熬紅了,沒有壹個叫苦的。1958年11月,該校每天派壹部分師生去南涑河寶泉寺上遊石大車前修築攔河壩、建水磨(水動力),有時晚上也幹,經過數月的努力,終於在59年端午節前,水磨建成,能磨糧食,驚動四方。   【三年自然災害 】   1959年至1961年,我國經濟發展嚴重困難。在此時期,該校師生響應"大辦農業"、"低標準瓜菜代"的號召,積極投入了生產救災運動。學校采取"見縫插針"的措施,充分利用校內的壹切空閑地,廣種蔬菜和糧食作物。59年,種蔬菜9畝,僅秋後壹季就收獲蔬菜2萬余斤,又發動學生每人帶地瓜秧50斤,連同自己種的菜壹起,實行吃菜不要錢。就是這樣,師生共同努力,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終於戰勝了災荒,度過了難關。   【教學為主 全面發展 】   學校由於受到整風反右尤其是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教學秩序壹度被打亂,學生流動數量大,招生困難,教育教學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前進的道路雖然曲折而艱難,但在黨的領導下,該校領導和教師始終無限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從1960年起,學校認真貫徹山東省煙臺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教育廳《提高全日制中學師範教學質量工作綱要》,把工作重點轉向以教學為主、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任務上來,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對教學進行調整。為全面貫徹教學計劃,恢復了生產救災時取消的體育、音樂、美術課,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勞動課由每周兩節減為1節,壹般不再搞大型集體勞動。課時由45分鐘改為50分鐘。對學生的成績考核,1962年廢除了蘇聯的"五分制記分法",恢復百分制。第二,建立健全了教學管理制度。1960年後,建立了校長教導主任兼課聽課評課制度,每人兼壹門課,實行"種實驗田",每周聽課評課不少於5節,教師聽課每周不少於3節。建立了教學檢查制度,定期對教研組的工作、教師的教學進行檢查,領導蹲組,有的校長把辦公桌搬到教研組辦公。對學生建立了的考核制度,各科建立學生平時記分冊,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定期舉辦作業展覽、成績公布,組織學生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第三,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校規定每周教研活動1次,學科公開課2次。要求教師吃透教材,認真細致地備課,備課以自備為主,集體討論為輔,不備課不上課堂。課堂上貫徹了"文道結合、精講多練"的原則,提倡因材施教,對學習較差的學生實行課外輔導。第四,強化學生基本功訓練。語文課要求學生多讀多練,既註重其書面表達練習,又重視其口頭表達練習,還增設了書法課。數學課開展了熟背口訣、法則、定義、定理的訓練,又加強了解題和測量的技能訓練。理化生課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多作題、多實驗,等等。   學校在堅持"教學為中心"的同時,始終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為前提,堅持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保證青少年"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建校以來,學校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校會、政治課、憶苦思甜、勞模報告、參觀展覽等形式,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和艱苦奮鬥教育。1963年以來,通過學習雷鋒的光輝事跡,在學校裏掀起了爭做好人好事、助人為樂的熱潮。同時,學校還加強了體育衛生工作,認真推行"勞衛制"鍛煉標準,堅持兩操壹課,成立體育運動隊,堅持早晚訓練。學校每學期舉行壹次運動會,大大地推動了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   由於學校幾年來認真全面地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堅持教學為學校的中心工作,面向全體學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六十年代初至文革前,學校迎來了建校以來的輝煌時期,1963年教學成績名列全地區第壹,受到地區文教局的表揚和社會的贊譽,64-65年的成績亦引人矚目。   學校教育教學成績的獲得,是全體教職工近十年的艱苦奮鬥、嘔心瀝血、辛勤耕耘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幾任領導的艱辛努力。   "老三中"文革前歷任校長、副校長是:盧銘三,山東莒縣人;尹松若,日照人;趙書麟,臨沂湯頭人;高榮健,泰安良莊人;魏兆瑩,莒南人;張世清,江蘇豐縣人。   畢業生情況朱陳"老三中"文革前共招初中10屆35個班,第1-4級各4個班,5、6級各3個班,7級2個班,8、9級各4個班,10級3個班,共招收學生1930余人。畢業八屆共29個班,畢業生數為1320余人。   10年來,學校為各類中等專業學校和高中輸送了大批合格新生,為部隊輸送了部分優秀人才,他們分布在祖國各地,上至中央機關,下至省地縣(區)級黨委政府,都有不少"老三中"校友正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著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如七級畢業生孫慶聚同誌,現在中央黨校工作,李榮強同誌現在省機關工作等等。學校同時還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千余人的勞動後備力量,他們有的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帶頭人、企業骨幹,為羅莊乃至沂蒙經濟的騰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