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学谭头附中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洛陽大學譚頭附中畢業證樣本、報到證樣本、檔案、學位證樣本等。學校概況河南大學譚頭附中位於欒川縣潭頭鎮玉陽腳下、伊河之畔,又名七七中學、欒川二高,創建於1939年,時系河南大學遷徙潭頭時所創辦的子弟學校,歷經60余年的辦學實踐和數代人的開拓奮鬥,她已成為壹所辦學條件好、管理水平高、發展潛力大,頗具鮮明辦學特色和優勢,在欒川縣和鄰縣有廣泛影響的高級中學。基礎設施學校占地面積四十余畝,建築面積11020余平方米,擁有現代化的教學大樓、教師辦公大樓、高品位的學生公寓、寬敞明亮的大禮堂、方便實惠的飲食小區;擁有多媒體、鋼琴、閉路電視、衛星地面接收器,語音發射等現代化教學設備;擁有300米標準跑道操場,藏書達萬余冊的圖書館等。辦學規模現任校長張榮傑,現有教學班18個,學生1000余人,教職工72人,專職教師68人,其中在職研究生9人,高級教師2人,壹級教師9人,省、市級骨幹教師3人,責任心強、勇於創新、團結進取。辦學特點學校堅持“為高校輸送合格新生、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的辦學宗旨,推行全面加特長的辦學模式,狠抓教學質量,發展藝術特長,形成了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同時成為我縣向高校輸送藝術人才的重要基地。辦學榮譽  近年來高考成績穩步提高,連續三年高考上線率達80%以上,音樂、美術專業上線率達100% ,學校先後被縣委、縣政府、縣教育局授予“綜合考核先進單位”“校園安全先進單位”“高招工作先進工作單位”“縣級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等,其中2000年和2004年特別受到縣委、政府通令嘉獎,全市高招工作會議上受到市教育局表彰,目前正向市級示範性高中的行列邁進。相關歷史故事“5·15”慘案  日寇血洗潭頭 16師生深山遇難  <黨長泉 當年河大創辦的七七中學學生="當年河大創辦的七七中學學生" 住在潭頭鎮黨村="住在潭頭鎮黨村" 河大理學院所在地="河大理學院所在地">  1944年5月,潭頭這個被認為是世外桃源的地方被日寇的槍聲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女的只要留學生頭,男的只要手上沒長繭,統統格殺勿論!”76歲的黨長泉回憶說。  5月10日,日寇從洛陽南下逼近嵩縣。5月12日,得到消息的河大師生開始撤退。當天傍晚,先行的師生攜帶幹糧和簡單行裝,涉過伊河到25公裏外的大青溝集合。但還有壹些教師家屬和學生未能及時撤走,突降的大雨和山洪暴發擋住了他們的去路。5月15日,他們在盲目向北轉移途中遇到日本騎兵,遭到日寇的殘酷殺戮:化學系學生劉祖旺和醫學院學生李先識、李先覺姐妹倆因不甘受辱,投井身亡;文學院學生孔繁韜和壹名女生痛斥日寇暴行,被日寇用鐵絲串起來,刺殺後投入壹口深井;醫學院院長張靜吾博士被俘,其夫人吳芝惠慘死在日寇刺刀下,其侄兒張宏仲也被刺傷頸部,後張院長趁敵人不備跳入深溝才僥幸逃脫;文學院院長王直青教授與該院20余名師生被俘後被罰做苦工,王院長跳崖逃跑後被當地群眾營救。  日軍侵入潭頭鎮後,實驗室被日寇壹把火燒掉了。“師生們沒有帶走的進口化學儀器被日寇全部砸毀!”黨長泉對此感到非常惋惜。  據後來統計,這壹天共有16名河大師生遭屠殺,25人失蹤。這就是“5·15”慘案。  黨長泉說,現在,村民們在這片廢墟上種上了番茄。當年,就是河大農學院第壹次將番茄引進到了這裏。深山守墓人  深山守墓人 60年苦尋死難者家屬  李忠貴老人60年默默為河大3位死難者守墓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7月21日,記者在欒川縣城見到了這位八旬老人。  據老人講,日軍分兩路侵入潭頭那天,有3名河大師生向北經過石坷村時被日軍追趕,在壹所學校附近遭日軍刺殺。  逃亡的村民回到村裏後,發現3人已倒在血泊中。村民從其中兩人的衣服中找到各自的印章,確認他們是吳鵬和朱紹先;附近藥鋪的壹位老人認出,另壹人叫辛萬靈。吳鵬是學校助教,朱紹先是文學系學生,辛萬靈是法律系學生。  看到被刺破肚子的朱紹先當時還沒有斷氣,李忠貴的爺爺就將他擡到了家中,奶奶給朱紹先餵飯時發現,飯從嘴裏餵進去,又從 刀口處流了出來,這才知道朱紹先的腸子被日軍挑斷了。3天後,朱紹先死亡。  3人的屍體隨後被村民們安葬在村邊的看花嶺上,頭朝潭頭鎮的方向。他們的屍骨至今仍埋在原處。  每年清明節和農歷十月初壹這兩天,李忠貴都會先給3位死難者上墳掃墓,然後再去祭掃自家祖墳。60年來,他成了這3位河大遇難者忠實的守墓人。李忠貴最大的心願是要找到這3位死難者的後人。  10年前,朱紹先的舅舅和表兄曾來認朱紹先的墳。後來,他的大孩子也來過壹趟。幾經周折後,老人還聯系到了吳鵬的家屬。1994年清明節前,吳鵬的孩子、妹妹等幾位親屬前來認親。現在,吳鵬的兒子吳寶國已是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孫子是上海復旦大學博士。  壹身重病的李忠貴還打聽到,辛萬靈是葉縣人,但到現在還沒有其親人前來認墳。老人希望通過媒體找到辛萬靈的家屬。  李忠貴說:“等他們的家屬全都找到了,我的心願就完成了,到那時我要為他們立壹座墓碑。”采訪團成員自發捐建紀念碑  采訪團壹行來到石坷村旁的看花嶺。朱紹先、吳鵬、辛萬靈3人的墳墓掩映在壹片棗樹林中。  李忠貴老人告訴記者,兩位死難者的家屬也有過遷墳的打算,但來到這裏看過之後,都覺得死者的屍骨應該屬於這座青山。  隨後,采訪團成員集體為死難者默哀,並獻上了壹捧鮮花。河大壹學生說:在這裏,我們感受到了壹種肅穆,感受到了河大在動蕩歲月中遷徙、抗爭的艱辛。  對於母校的記憶,也許沒有人會像潭頭鎮畢業的那壹批河大學生那樣蒼涼。在經歷戰亂之後,他們奔赴全國各地,成為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據了解,壹年前,這些老人合寫了《潭頭歲月》壹書,因該書數量有限,記者沒能翻閱。但根據七七中學畢業的老人講述,潭頭仍然是很多河大人心中的牽掛。  據當地村民說,每年都會有不少外地人來到潭頭,訪問附近的大王廟等村子。他們稱這裏為“母校”,有的人還帶著愛人和子女,說“回母校看看”。他們來看望仍保存著但已經很破敗的院落,來看望當年的房東,或者來資助壹些當地的貧困學生。  為了紀念這段血腥的歲月,也為了完成李忠貴老人的心願,采訪團成員自發要求捐資建設壹座紀念碑。東方今報、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大河報、鄭州晚報、教育時報等采訪團成員以及河大參與此次活動的師生自發捐資,並委托河南大學潭頭附屬中學(原七七中學)校長張榮傑負責紀念碑建設事宜。紀念碑建設情況  目前,建設紀念碑壹事還得到了欒川縣教育局的積極響應。張校長告訴記者,他們將和縣民政、教育部門協商,壹定要把這件事辦好,將河大死難者紀念碑矗立在看花嶺上,時間是今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