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第二中学毕业证样本

2023-10-25 02:45 来源:未知 点击:
臨澧第二中學畢業證樣本、高中成績單、基本內容臨澧二中是我的母校。從1954年秋季考進合口完小,1956年秋季考進合口完小附中,到1959年秋季畢業於臨澧二中,我在這裏學習和生活了整整5年。借合口鎮政協聯絡處編輯地方文史專集之際,很高興把我與母校的情緣作壹簡要記述。
二中,我的乳娘
合口鎮興辦教育的歷史,據有關史料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龍池書院。辛亥革命後,1916年,知名人士李備堂在合口鎮北郊老虎塌舉辦臨澧北鄉民新小學校。1922年,邵維新等同仁在合口鎮三元口興辦臨澧第二聯合高等小學校。1931年,鄧竹銘等同仁在合口鎮東郊虎耳垱五通廟興辦臨澧縣第二高級小學。我的母親王瓊香曾在這所學校讀書。我小的時候,母親常給我講起她在虎耳垱五通廟學校讀書的情景。她教給壹首兒歌:“婦兒黨,婦兒黨,婦女兒童上了新學堂”(婦兒黨即虎耳垱的諧音)。1941年,臨澧縣第二高級小學更名為臨澧合口中心國民學校。
解放後,1949年9月,人民政府將臨澧合口中心國民學校改建為臨澧縣合口完全小學,校址仍在合口鎮東郊虎耳垱五通廟。1952年由合口聯校校長邵國壽兼任校長,劉登玉任副校長。我於1954年夏季從家鄉楠樟橋小學初小畢業,同年秋季考入合口完小高小班。來到母親的母校讀書,不免對這所學校增添了壹分特殊的感情。我們同屆的四個班,分別編為36、37、38、39班。我在37班,班主任是李學勤老師,我是學生班長。當時的五通廟合口完小,是壹所設施完善、校園優美的學校。校舍由東、西、南、北樓組成,樓與樓之間由走廊和天井連接。南、北、西樓是教室,東樓是老師辦公室和學生宿舍。校園北邊是虎耳垱,南邊是澧水河,西邊是大操場,東邊是農田。在校園南邊與澧水河北岸之間,有楚大夫申鳴的墓地。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墓地上立著刻有“楚大夫申鳴之墓”幾個大字的石碑。古代合口地區與楚文化的淵源,由此可見壹斑(五通廟合口完小在20世紀60年代,校址全部被合口軋花廠征用,學校由合口鎮東郊遷至西郊)。
1955年秋季的壹天,合口完小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劉登玉,從縣城回來向全校師生傳達了壹個最令人振奮的消息:“以上級批準,合口完小附設兩個初中班,以此為起點,不久以後建成壹所正式中學”。大學聽了無不興高采烈。特別是我們這些即將高小畢業,正苦於如何能升中學的同學,更是喜出望外。過去臨澧縣僅在縣城裏有壹所中學。受當時交通和經濟雙重困難的制約,澧水流域的學生想要到縣城讀中學,只能望而生畏,許多人讀完高小就只能失學了。現在,合口鎮要興辦中學,我們這些貧困家庭的學生,可以在家門口上中學了,誰不高興呢!附中校址在緊連五通廟合口完小東邊的壹塊農田上。在修建校舍的過程中,全校師生利用課余時間,平整地基,搬運建築材料,給建築工人當小工……,誰不願意為新建學校多做點貢獻呢!記得有壹年暑假,我留在學校給瓦匠師傅打下手,酷熱難當,頭昏眼花。有壹次錯把裝在玻璃杯裏的煤油當涼開水,喝了好幾口,急得老師送我到醫院去灌腸搶救。憶及當年初創二中的艱辛,真是感慨萬千。劉登玉書記當時曾寫詩稱道:“勤儉把校建,師生動手幹。少把撥款花,省下五千元。”在那個時候,能節省五千元人民幣,可不是個小數目啊!